一、水环境质量总体良好
2011 年,全省年平均降水量 985.2 毫米,属特枯水年份。全省水资源总量为 1480.2 亿立方米,比 2007 年的 2255.5 亿立方米减少 775.3 亿立方米,下降 34.4% 。人均水资源量 3206.0 立方米 / 人,减少 1807.9 立方米 / 人。 2011 年全省用水总量 146.79 亿立方米,比 2007 年减少 3.24 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 101.80 亿立方米,下降 3.92% ;工业用水 26.29 亿立方米,增长 17.73% ;生活用水 17.67 亿立方米,下降 11.43 % 。人均用水量 317 立方米 / 人,比 2007 年减少 16.5 立方米 / 人。
2011 年全省监测评价河流 16543.5 千米的河长中,符合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标准的河长 14036.5 千米,占评价总河长的 84.8% ;Ⅳ类水质的河长 497.2 千米,占 3.0% ;Ⅴ类水质的河长 563.0 千米,占 3.4% ;劣于Ⅴ类水质的河长 1446.8 千米,占 8.8% 。 2011 年全省监测评价 37 处主要供水水源地,其中地表水水源地 29 个,地下水水源地 8 个。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总体合格率为 89.2 %,未合格的水源地主要超标项目为总氮及五日生化需氧量。
2011 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 147523.10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 47227.68 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32.0% ;生活污水 100208.27 万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 67.9% ;废水中排放化学需氧量 55.47 万吨,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17.54 万吨;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 29.35 万吨,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7.29 万吨,集中式治理设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1.29 万吨。
九大高原湖泊水污染综合防治全面提速。实施 “ 一湖一策 ” ,快速推进环湖截污、外流域调水及节水、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农业农村面源治理、生态修复与建设、生态清淤等六大工程。滇池流域污水处理能力翻番, 29 条主要入湖河道治理效果明显。大理洱海建成1万多亩湖滨湿地,使水质继续保持良好。
(二)大气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2011 年,全省 18 个主要城市以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值评价,普洱市、六库镇符合空气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占 11.1% ;昆明等 14 个城市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占 77.8% ;昭通市和个旧市符合环境空气质量三级标准,占 11.1% 。影响我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
2011 年开展降水酸度监测的 19 个主要城市中,降水 pH 年平均值在 4.06-8.84 之间。 19 个城市中有 8 个监测到酸雨,占城市数的 42.1% 。其中,昆明、安宁、昭通、普洱、临沧 5 个城市虽然出现了酸雨,但降水 pH 年平均值尚在 5.6 以上,为非酸雨区;楚雄、个旧、蒙自的降水 pH 年平均值低于 5.6 ,分别为 5.03 、 4.76 、 5.52 ,为酸雨区,占城市总数的 15.8% 。
2011 年,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 69.13 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64.25 万吨;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 4.87 万吨。工业废气排放总量 17448.98 亿标立方米。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 37.38 万吨。
(三)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水平,辐射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2011 年各地大力整治城市环境噪声,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和社会生活噪声的污染防治,完善城市功能区规划,同时实行城区道路敏感路段机动车禁鸣,严格执行功能区噪声达标管理制度。 2011 年云南城市声环境质量基本保持良好水平, 83.3% 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处于好或较好水平,其中: 11.1% 的城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 72.2% 的城市为较好, 16.7% 的城市为一般。 2007 年以来,全省 15 个城市连续 5 年监测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 2011 年与 2007 年相比,全省城市道路交通噪声路长加权平均等效声级值下降了 0.8 分贝,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略有好转。
2011 年,据对全省空气、土壤、地表水等环境要素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全省辐射环境质量各项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范围。“ 3.11 ”日本特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发生事故后,我省立即启动应急监测工作,监测结果表明核事故未对我省环境产生影响。
(四)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增加。 2011 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 17552.43 万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 227.90 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 8754.31 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 2007 年的 42.7% 提高到 2011 年的 48.9% ,提高了 6.2 个百分点。
(五)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2011 年全省森林面积 1817.73 万公顷,全省森林覆盖率为 47.50% (按 2002 年以前统计方法计算为 52.93% )。全省森林蓄积 15.54 亿立方米。森林面积约占全国近 1/10 ,居全国第三位,活立木总蓄积约占全国近 1/8 ,居全国第二位。我省林地面积保持增长,蓄积量有所增加,林木生长量明显大于消耗量,森林资源总体上继续保持持续增长态势。
截止 2011 年底,全省共建有自然保护区 162 个,其中国家级 17 个,总面积 296 万公顷,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7.5% ,基本形成了各种级别、多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使全省绝大部分的自然生态系统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在自然保护区中得到了有效保护。全省 12 个森林类型里蕴藏着高等植物 13000 多种,占全国总数的 49% 以上,陆生野生脊椎动物 1416 余种,占全国总数的 52.8% 。在我国公布的 401 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 246 种 8 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中,全省分别有 222 种和 114 种 8 类,分别占总数的 55.4% 和 46.3% 。全省现有天然湿地总面积 3439 平方公里,其中河流湿地 1595 平方公里,湖泊湿地 1754 平方公里,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 90 平方公里。全省有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 17 处。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4 处,即红河哈尼梯田、洱源西湖、普洱五湖、普者黑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六)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 2011 年,全省加快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城市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 2011 年末,全省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 560.40 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 481.94 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 38.73% ,比 2007 年提高 7.78 个百分点。全省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10.26 平方米,比 2007 年增加 2.82 平方米。
至 2011 年末,全省已建成污水处理厂 117 座,污水处理能力达 320.65 万吨 / 日。建成无害化垃圾处理厂(场) 115 座,形成无害化处理能力 16559 吨 / 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 74.47% ,比 2007 年提高 15.15 个百分点;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73.40% 。
(七)农村环境保护稳步发展。 2011 年全省继续推进以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垃圾污染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1 年,农村改水投入 111869.50 万元,比 2007 年增长 3.3 倍,其中:国家投入 86289.96 万元,增长 3.2 倍。农村改水受益率为 88.1%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为 66.12% 。 2011 年,农村改厕投入 42323.06 万元,其中:国家投入 24724.62 万元,集体投入 1299.51 万元,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55.73% ,比 2007 年提高 5.23 个百分点。全省农村沼气池产气总量 128300.85 万立方米,农村太阳能热水器面积 217.05 万平方米。
(八)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加大。 环境污染投资较快增长。 2011 年,全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 100.0 亿元,比 2007 年增长 3.3 倍。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 27.3 亿元,增长 5.2 倍;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 18.9 亿元,增长 2.2 倍,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环保投资 53.7 亿元。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 GDP 比重由 2007 年的 0.63% 上升到 2011 年的 1.12% ,提高 0.49 个百分点。
(九)主要污染物减排取得新进展。 十七大以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加强宏观调控的重点,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工作力度,重点为关停小火电机组。对总装机容量 5800MW 的 14 台火电机组脱硫设施进行增容改造,并对脱硫设施旁路烟道实施了封堵和铅封,脱硫效率大幅提升。完成了钢铁企业烧结机烟气脱硫项目等 158 个签订责任书的减排项目。关停了 164 户公告淘汰的企业。累计完成 252 个化学需氧量减排项目, 462 个二氧化硫减排项目。化学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量均完成国家削减目标。
虽然全省环境保护取得可喜进展,成效明显,但全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面临的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污染特点明显,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等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淘汰落后产能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增排因素和减排压力进一步加大,全面推进七彩云南保护行动,努力建设七彩云南生态文明任重而道远。
二、对策建议
“十二五”期间 期间,云南即将实施中国向西南开放云南桥头堡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 “ 西电东送 ” 和 “ 云电外送 ” ,以及实施央企入滇等一系列国家战略和重大项目,这无疑将促使云南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大幅度增长,面对新一轮经济社会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解决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以保护促发展,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加大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及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力度。 通过实施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环湖生态建设等措施,使以滇池为重点的九大高原湖泊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湖泊水质和生态景观得到改善。进一步加强重点流域、出境、跨界河流的污染治理,完善集中式饮用水源环境保护措施,防治饮用水源地周边的各类污染源和风险源,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
(二)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有效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开展氮氧化物控制,探索减碳控制措施,保证空气环境质量安全。进一步优化能源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加快优化城市民用燃料结构,推广使用民用清洁燃料。
(三)加强农业污染防治。 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在江河源头、水源保护地等环境敏感区域划定规模化禽畜养殖禁养区。鼓励畜禽养殖废弃物和资源化利用,发展有机肥料产业,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无害化和资源化。
(四)全面落实污染减排措施。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实现结构减排;加快治污设施建设,实现工程减排;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实现管理减排。
文档附件: | |
|